伊朗三大盟友是谁
伊朗的三大最铁盟友是巴勒斯坦、叙利亚、也门。
这三个国家可以严重影响美国方面的石油生产和运输,间接帮助伊朗抵抗美国的石油禁售政策,美国想要保全自己,必须量力而行,考虑多方势力。
尽管如此,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经济制裁还是让伊朗受到很大的伤害,伊朗经济奔溃,民不聊生。当下的伊朗物价正在飙升,其中牛羊肉、面包等生活必需品的涨幅,有的甚至超过了100%。伊朗的货币出现了大幅度贬值,这让伊朗的对外经济合作陷入了严重困境。
很多国家不但停止了对伊朗石油的购买,现在就连造纸、农产品等相关外国公司,都中断了与伊朗的经济合作。经济领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使得伊朗损失重大。
伊朗的地理环境
伊朗是一个高原和山地相间的国家,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高原和山地占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境内1/4为沙漠,其余为可耕地。北部有厄尔布尔士山脉,海拔2400~3000米,主峰达马万德海拔5671米,是一座死火山,为伊朗最高峰。
伊朗西北部属亚美尼亚高原一部分,多山间盆地,有全国最大的乌鲁米耶湖。西南部和南部有许多平行山岭,西部扎格罗斯山脉在伊朗境内绵延约1500千米,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把伊内地与海隔开。
东部地区是干燥盆地,多沙漠,沙漠和荒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北部里海和南部波斯湾、阿曼湾沿岸一带为冲击平原。
如果黎巴嫩倒向了以色列,将会对伊朗带来什么隐患
如果黎巴嫩倒向了以色列,那么伊朗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近距离有力的打击了,而且反过来看,以色列打击伊朗的距离就近了许多,但是只要黎巴嫩的主要要领导人还是**党的,那么黎巴嫩就永远不可能倒向以色列,这两个国家的结仇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在我们知道的叙利亚内战爆发后,黎巴嫩**党游击队借助援助巴沙尔之机,全部开赴到了叙利亚,不但躲避了以色列的追杀,还被伊朗青睐,援助给了黎巴嫩**党游击队大量军事物资。
纵观整个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大力帮助下,以色列雄霸中东,能够称得上以色列心头之患的真没有几个国家了。逊尼派的老大沙特也基本被美国招降,现在已经成为了以色列的准军事同盟国,前一段时间还被爆出,沙特想出一大笔巨款,请以色列消灭胡赛武装,顺便也把伊朗彻底收拾一顿。
俄罗斯介入叙利亚战争之后,作为盟友,俄罗斯也援助给了黎巴嫩**党游击队大量的大口径枪支,其中甚至有少量杀伤力巨大的飓风火箭炮。黎巴嫩**党游击队摇身一变,鸟枪换炮,战斗力直线上升。
在这种情况之下,黎巴嫩**党越来越成为了以色列的心头隐患,以色列最近对伊朗援助黎巴嫩**党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打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这么倔,所以让他们合并只有一国动用武力才可能。
黎巴嫩内战的各国的干涉
**教派得到黎巴嫩军队支持,***教派则得到巴勒斯坦游击队支持。**教派民兵的装备和训练优于对方,在战争初期稍占上风。1976年1月初,黎长枪党武装在部分黎政府军参与下,包围了3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巴解武装对黎军进行坚决反击。以黎巴嫩社会进步党为首的黎“左派”势力配合巴解,向马龙派据点发动牵制性进攻。在叙利亚默许下,巴解正规部队“巴勒斯坦***”和巴解“闪电”部队8000人同时从叙利亚境内开入黎巴嫩,对马龙派武装形成压倒优势,控制了黎大部地区,黎巴嫩军队发生分裂,***官兵约6000人宣布成立“***黎巴嫩军”,公开倒向***教派;另有部分黎军中立,致使**教派的力量大为削弱,黎政府面临垮台。
1976年5月,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应黎巴嫩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马龙派,任期1970-1976)的要求,派遣3.5万军队以“***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并长期驻扎下来。同年9月马龙派**萨尔基斯当选为黎巴嫩总统,并在叙利亚、以色列、美国和沙特的共同支持下,试图树立权威。在叙利亚军事干涉和政治调停下,冲突双方开始谈判,但战斗时有发生。不久,叙利亚军队同**教民兵直接交战,叙军炮击了黎首都东区**教派控制区。此后,战斗逐渐平息。**教派武装力量逐渐恢复并有所扩大,其内部的强硬派势力开始对叙的干预不满。1978和1981年,叙军与**教民兵之间曾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形势对**教派愈加不利。
到 1977年,黎巴嫩分裂成由叙利亚部队控制的北部地区,由****控制的海岸地区以及由激进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控制的南部几块飞地。巴勒斯坦游击队以黎巴嫩南部为基地,多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以军哨所、而且向以色列村庄发射火箭和炮弹。
1978年3月,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再次潜入以色列,袭击一辆公共汽车,为报复这一恐怖行动,以色列部队举行了代号“利塔尼”的军事行动,于1978年3月14日入侵黎巴嫩南部,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根据地发动毁灭性进攻,占领了利塔尼河以南的大片地区。后以色列人遵照联合国决议撤出,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该地区。
1980年,叙利亚在黎巴嫩中部贝卡谷地集结兵力,后又在那里部署苏制萨姆-6地空导弹。**教长枪党人占领贝鲁特-大马士革战略公路附近扎赫勒周围的高地后,叙利亚对其发动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出动飞机袭击叙利亚人,并轰炸贝鲁特地区,以示警告。1981年7月24日,叙利亚和黎巴嫩**教武装达成了一项临时停火协议,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随即同黎政府军交战,夺占了黎南部大片地区
1982年6月,以色列出动军队6万余人,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大举入侵黎巴嫩,深入黎境约90公里,占领约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年8月下旬,在以军包围下,巴勒斯坦武装力量1.2万人撤出贝鲁特,分散到8个***国家。8月23日,**教强硬派人物、民兵司令贝希尔·杰马耶勒当选总统,提出一切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解散所有教派武装、建立统一的政府军和实行全国和解等项主张,遭到叙利亚和***教派强烈反对。9月14日,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身死。其兄阿明·杰马耶勒继任总统。暗杀杰马耶勒的凶手事后被查明是叙利亚特工,但是沙龙当时却指责巴勒斯坦人为凶手。为了报复这一行为,1982年9月16至18日,长枪党进入贝鲁特西区的萨布拉和夏蒂拉难民营,制造了贝鲁特大屠杀,杀害人数从不到400到3万估计不等,虽然凶手是长枪党,阿里埃勒·沙龙和以色列军队却成了谴责的对象。
1982年8~9月,美国与法国、意大利等国组成多国部队,进驻黎巴嫩,企图以直接的军事卷入为**教派强硬势力撑腰,使其继续执行亲西方的政策。在美国参与下,黎、以双方经过谈判,于1983年 5月17日签定了以色列从黎撤军的协议。但由于该协议同时要求叙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也撤出黎巴嫩,因而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教派的坚决**,无法执行。同年10月底至11月初,**教派与***教派领导人在日内瓦举行全国和解会议,但因双方的严重分歧而陷入僵局。会后,双方武装冲突再次升级。
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舒夫山区撤出后,德鲁兹教派民兵在其首领·琼布拉特率领下,与**教派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激烈交战,占领该地区。1983年4月18日,美国驻贝鲁特使馆被炸,50多人死亡。同年10月23日,在事先未得到任何警告的情况下,美国和法国在黎巴嫩的维和部队驻军司令部相继被炸,美军死239人,法军死58人。黎局势的恶化,使美国进退两难。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决定采取“收缩”政策,于1984年2月7日将海军陆战队撤出,并命令海军战列舰只轰击叙军和***教派武装在山区的阵地。
由于面临国家分裂的危机,杰巴耶勒主张通过全国和解,由长枪党、马龙教派、德鲁兹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以及其他各派政治领导人谈判,解决分歧,以达到稳定政府之目的。该年12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及其追随者在的黎波里受到由叙利亚支持的内部反对派袭击,被困6周之久,后被迫撤至一艘挂有联合国旗的希腊轮船上。阿明·杰马耶勒总统在困难形势下,转而采取依靠叙利亚调解,和平解决黎问题的方针。同年3月5日黎巴嫩政府宣布废除1983年5月黎、以关于撤军的协议。3月12日第二次全国和解会议在瑞士洛桑召开,两大教派领袖就实行停火、成立制宪委员会等问题达成协议。此后,国内大规模武装冲突暂告平息。1985年 1月以色列内阁在内外压力下,决定从黎南部撤军。6月撤军基本完成。1984年4月黎巴嫩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由于各方对政治改革和重建军队等问题意见不一,各教派之间以及一些教派内部不断出现新的摩擦与分裂,局势更趋复杂。叙利亚自1976年6月初以来,在黎境内一直驻有3万左右军队。这时它支持***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两大民兵武装,同对政治改革持强硬态度的**教民兵组织黎巴嫩力量战斗,为牵制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和德鲁兹民兵,经黎方默许,巴解武装从1985年起陆续重返黎巴嫩。后者随即与阿迈勒民兵武装发生矛盾,1986年9月双方爆发大****。 1985年9月初,叙利亚推动15个***教派组织成立民族团结阵线,鼓动一些亲叙的知名人士要求阿明·杰马耶勒总统下台。黎巴嫩力量领导人胡贝卡在强大政治、军事压力下,接受叙的调解,于12月同***教什叶派和德鲁兹派达成了结束内战、进行政治改革的协议,为全国和解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由于各教派之间及其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受外国势力的影响远未消除,真正的和解迄今未能实现。
1987年2月,什叶派阿迈勒民兵在叙利亚支持下包围夏蒂拉、萨布拉等多处巴勒斯坦难民营,用重炮、坦克轰击难民营,造成数万人伤亡。为解救难民,联合国向被围难民营派出紧急救援队。1988年4月,什叶派***阿迈勒运动民兵与**党民兵在贝鲁特南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交战初期,阿迈勒武装控制了大部分什叶派居民区,**党民兵遭严重挫折。但**党民兵在伊朗革命卫队支援下,重新集聚力量发动反攻,夺回贝鲁特南郊80%的地区,双方死伤千余人。
1989年3月14日,黎**教强硬派人物、黎政府军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发动“解放战争”,旨在将叙利亚军队赶出黎巴嫩。导致了以奥恩政府军及**教民兵为一方,叙驻黎部队及***民兵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炮战,造成5,000多人伤亡、数十万人逃离及1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为结束内战,在阿盟主持下,黎各教派首领1989年9月在沙特开会,通过全国和解的《塔伊夫协定》,但奥恩拒不承认黎新政府和当选总统。
1990年10月13日,趁着伊拉克出兵科威特,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暇顾及黎巴嫩之机,叙利亚政府支持的黎政府军在叙军坦克、飞机支援下攻入贝鲁特东区,闪电般击溃**教军队,奥恩战败出走,残部投降。黎政府开始在全境行使权力,着手实行将所有派别武装撤出首都的“大贝鲁特”计划。至次年5月,除部分**党武装外,黎各主要派别武装均撤出贝鲁特,交出武器宣布解散。长达15年,造成14万人死亡和数百亿美元经济损失的黎巴嫩内战基本结束。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