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VS澳大利亚的那粒点球
转载的:
腾讯体育讯意大利与澳大利亚一战,西班牙籍主裁梅迪纳-坎塔莱霍取代双方队员成为场上主角。在下半场一开始马特拉奇一个并不算离谱的犯规动作(比起德科昨天侧后方飞铲海廷加的动作“温柔”得多),被梅迪纳直接出示红牌驱逐出场。补时第二分钟又是他独自“发现了”已经倒在禁区内的尼尔对格罗索的犯规,并吹罚点球,让澳大利亚“突然死亡”。
赛后双方对黑衣法官都是怨声载道,比如马特拉齐的红牌,布雷西亚诺已经做出了规避动作,马特拉齐对他的侵犯并不算严重,何况也不是从身后飞来的暗箭。赛后赞布罗塔也为队友抱屈:“马特拉齐铲到我的程度比布雷西亚诺还要多,这个动作根本不该判红牌。”
从电视慢镜头也可以看出,马特拉齐的动作虽然“来势汹汹”,但整个铲球动作很完整也很规范,双腿并没有离开地面多少。而布雷西亚诺腾越而起的保护动作后翻滚在地,做戏骗取裁判同情的成分更大,而恐怕帕尔马中场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演出反响如此强烈---梅迪纳居然让意大利人整个下半场都在以少打多。分析缘由,恐怕马特拉齐的坏名声发挥了“很大作用”,即便是在西班牙,“铁肘王”“凶暴之徒”的名声也早已传开。加图索也说:“裁判先入为主”,换言之,若是内斯塔做出同样动作,梅迪纳应该不会处以极刑。
再看争议更大的最后时刻的点球,希丁克明确**:“每个人都会说这点球奇怪,是的,尼尔并没有犯规,我们对此判罚非常失望。”再分析此球,尼尔并没有禁区内蓄意犯规的意思,谁也不会在比赛最后时刻冒这风险。若说双方的身体接触,也只是尼尔撑地的手臂碰到了格罗索的左腿,这样的动作如何够得上侵犯?倒是格罗索主动将身体挂靠在对手身上“绊倒”在地,有故意找点球的嫌疑,西班牙《世界体育报》就讽刺巴勒莫后卫:“一米九的个头,居然一碰就倒,他的表演可以写入历史。”
此球也显示了梅迪纳的软弱,他在找平衡,为向马特拉齐出示的出格红牌向意大利人“赎罪”,只可叹这更是错上加错,将一场好端端的比赛导演成了一处闹剧,莱茵球场彻头彻尾粉饰成了他一个人的表演舞台。
一人五十大板,到底谁更冤?意大利人和澳大利亚人定然各执一词,马特拉齐的红牌荒谬,澳大利亚被罚的点球影响更深更重,连反扑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种更极端的猜想,更让人不寒而栗。熟悉博采业的都知道,**公司有一种常用的操盘手段,在比赛中先将某队一名队员罚下,而引导投注者将大量资金汇向另一队名下,而后再帮助少一人的球队获得比赛胜利,赚取大量利润。引人注目的世界杯肯定将汇聚全世界赌徒的注意力,**公司若是能在这爿赛场上“有所表现”,受益定然丰厚至极。随便猜猜也能知道当马特拉齐下场后有多少人即时下注希丁克的球队晋级,而最后的结局又会让**公司怎样笑得合不拢嘴。
当然,这些暂时也只停留在猜测的层面上。
世预赛国足VS澳大利亚会赢吗
本次小组赛,首轮中国队对战澳大利亚以0比3大比分落败,比赛的局势可谓是一边倒,本次11月16日中国队将再次迎战澳大利亚。
老话讲得好:留给中国队的时间不多了。2021年世界杯预选赛,留给中国队的机会也不多了。
有没有希望战胜澳大利亚,答案是非常有希望的。为什么这么说?
一、人如果没有梦想,那么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不论任何时候,你要问我中国队有没有希望战胜意大利、西班牙、巴西、韩国、日本等球队,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球队,会有什么前途?
作为足球热爱者,我们的目标永远是世界最强,虽然这个理想确实很远大,类似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觉,但是并非不可能实现的,要有信心,虽然极有可能我们有生之年是见不到的。
竞技体育,每天都有以弱胜强发生,每天都有冷门爆出,为什么输给澳大利亚的中国队不能上演一次“黑马”,相信这种可能性是极大的。
二、国足的队员都想证明自己
谁不想身披国旗,享受万人崇拜的荣耀。
国内球员想证明自己不比归化球员差,归化球员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这几场归化球员拼命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既然所有人都想全力表现、奋力争胜,为什么还是赢不了球呢?
无非是想表现自己,就得压制对方。国内球员和归化球员的融合问题,是必然存在的,如果解决得好,那么绝对是事半功倍,如果解决不好,那么就是事倍功半。归化球员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
相信经过这几场比赛的磨合,归化和国内的球员求胜的欲望都很强烈,如果磨合到位,并产生了化学反应,国足在剩下的比赛全胜对手也不是不可能。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国内球员和归化球员能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用。
如果能,我认为世界杯出线不是问题。
三、国足教练李铁想证明自己
世界杯预选赛到目前,国足一胜一平三负,出线已经十分困难。作为主教练的李铁,排兵布阵受到广大球迷的诟病。不让归化球员发挥、关键时刻换下归化球员等操作让人难以理解,广大球迷纷纷表示“铁定出局”。
李铁也算是临危受命,我也很理解他的处境。用归化球员多了,会说他没战术,不锻炼国内球员;不用归化球员,也说他没战术。无论输赢都会挨骂,确实很难。不过,这不是借口,赢了球挨骂总比输了球挨骂好。
现在的李铁顶的压力太大了,虽然有董路为他转移火力,但这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的。想要喘口气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赢球。就算是输了,打出精气神,打出气势,相信球迷也会接受的。
所以,李铁教练必定是卯足了劲,全力求胜的。
四、总结
第一轮比赛,国足0:3输给了澳大利亚,在大多数人眼中,国足这场比赛输的可能性比较大。不仅因为中国输了澳大利亚,还因为上一场中国平了阿曼,此前阿曼1:3输给了澳大利亚。并且沙特和澳大利亚平手,沙特3:2赢了中国。
综合所有数据,中国队毫无胜算可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中国队可以跟澳大利亚打个平手,甚至说可以拼个赢球。
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中国队现在进攻能力有目共睹,五场比赛进六个球,比起从前,现在的进攻已不是问题。问题在于防守,五场比赛被进了10个球。只要重点做好防守,再偷一个进球,赢澳大利亚并非不可能。
中国必胜,足球精神必胜!
2010世界杯德国vs澳大利亚裁判是谁 下场执法哪场比赛
主裁判:马伦科(Alberto Undiano Mallenco)
国籍:西班牙
年龄: 37岁
生日: 08.10.1973
身高: 181 cm
现住: ANSOAIN(NAVARRA)
职业:社会学家
祖籍:西班牙
其它语言: English, French
国籍执法起始时间: 2004
第一次执法比赛: Finland-Sweden(28.05.2004)
爱好: Tennis
最深的记忆: FIFA U-20 World Cup Canada 2007, Final
阿尔贝托-乌迪亚诺-马伦科,本届世界杯唯一来自西班牙的主裁,德国对塞尔维亚,是马伦科第一次在世界杯赛场上出场执法。36岁的他不吹则已,一吹惊动整个足坛,这场看上去根本不算怎么暴力的赛事,被他连掏9黄1红,创下本届杯赛开赛以来的一个出牌纪录,德国最有攻击力的克洛泽上半场就被他罚下,前爱尔兰主帅麦卡锡怒称这场比赛被他毁了。吹罚了10年西甲的马伦科,在联赛里也是个出牌猛人,但到了太需要讲究控制艺术的世界杯赛场,还这么连续掏牌,国际足联尽管口头上喊着对严重犯规零容忍,但执法过严者的存在,无疑要破坏太多比赛的流畅性和美感。
在上季西甲联赛中,马伦科执法了17场甲级联赛,结果出示了11张红牌,而黄牌数则达到了82张,最后三场联赛则达到26黄3红的惊人数量,联赛第37轮塞维利亚对巴塞罗那,马伦科给出了11黄1红的判罚,在他有数据可查的吹罚历史中,这次最猛的一次。而在09年11月29日,巴萨皇马大战时,马伦科出示6黄2红,先后把布斯克茨和迪亚拉驱逐出场,单从具体数字上看,马伦科给牌太狠了,但在西甲这个裁判普遍出手“毒辣”的环境中,他的判罚还算合理,所以也很少听说有球队把马伦科当成出气筒给予猛轰。
但西班牙联赛的猛出牌,放到今日世界杯赛场上,就显得不太合适,至少让两边的队员都感到很不习惯,塞队不少队员来自德甲和英超这样对抗猛烈的联赛,他们所在的联赛裁判的执法,显然和西甲联赛几乎动作大点就要见牌的执法有着不少区别,放到这种比赛中来,理念上的差异,立刻让上半场完全让马伦科的吹罚占据了眼球,无论如何,这点是国际足联不想看到的。可以说,是马伦科的判罚毁掉了一场比赛。
上半场第12分钟到第22分钟,马伦科给了四张黄牌,分别是德国的克洛泽和赫迪拉,塞尔维亚两边后卫伊万诺维奇和科拉罗夫,犯规动作差不多,全部都是背后或者侧后方的铲球,而且都没有铲实,尽管有的铲球似乎先碰到了皮球,但放倒对手才是根本,马伦科先后给予了四张黄牌警告,频率惊人,但多少是有法可依。最大问题在于对克洛泽的红牌,这个动作和前面几个相比,幅度上还稍微小点,但同样是身后方向的放铲,受害者是斯坦科维奇,马伦科在这里贯彻的就是对身后犯规的零容忍政策,毫不犹豫给了克洛泽第二张黄牌。
可怜的克洛泽临下场前,还和斯坦科维奇探讨一下犯规的成因,他自己绝对没想到,一个放在德甲或许根本就不算什么,而且掌握吹罚艺术的裁判了不起给个口头警告,肯定不会再给黄牌的动作,竟然就被马伦科判了**!比赛的平衡性,立刻就被一次没必要的过猛判罚给彻底破坏。让马伦科来翻裁判教材,今天的处罚恐怕他会毫无惧色,一一说明理由,但在一种可以理解的尺度把握上,马伦科这位西甲名哨就让人失望,得饶人处且饶人,是裁判一个很重要的生存法则,今天他感觉不爽就出牌,严重破坏比赛的流畅性,做法还真有些象中国职业联赛早期如朱六一、张业瑞、黄俊杰等等一批裁判,先把一张臭脸摆出来,球场上我裁判才是天下第一,就是要通过出牌来表现存在感,赛后两边都是怨声冲天。
马伦科在职业生涯中,平均每场给出4.94张黄牌,0.23张红牌,今天的表现显然大大超出平均数,这位创造了吹罚西甲联赛最年轻纪录(26岁)的裁判,尽管两次当选为西班牙最佳裁判,但在他第一次世界杯赛场上的发挥,是有些用力过猛。可能他自己也感受到了这点,所以下半场的出牌就理智了不少,比较成功了扮演了一种“隐型执法者”的角色,下半场两队的攻防也好看了许多,不知道他个人的补救,能否让国际足联感到满意。
回想2002世界杯,当时的西班牙裁判涅托在吹罚德国和喀麦隆的比赛时,历史性给出16黄2红的判罚,让这场球比分倒没多少人记得清楚,就记得涅托这一超级大热了,当时他已经失去了调节比赛气氛的功能,只能靠暴力掏牌解决问题,显然马伦科和他相比要好了很多,在赛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马伦科曾说如果要找绝对正确的判罚,只有去打PS了。比赛中的快速变化,的确会让裁判有时候难以判断清楚,但马伦科既然提到PS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