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典舞手位组合和古典舞手位组合教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典舞手位组合以及古典舞手位组合教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古典舞气息组合教学重点
古典舞气息组合的教学重点可以概括为“身韵与气息”两个核心概念。
首先,身韵是古典舞中的精气神的体现,讲究内在的身体韵律,由内而外带动全身每一个细胞,使舞蹈不再干枯无味。在舞蹈中,一提一沉、一颦一蹙都能将舞蹈内部的感情表达得十分精准,这种内在的美充斥在每个舞蹈动作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其次,气息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呼吸,由丹田发力自下而上直至身体的每一个关节。气息贯穿每一个晃手、每一个亮相,对于一个成功的剧目来说不仅要靠舞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外在的舞姿形态,更是要表达舞蹈的内在感情,要给舞蹈注入生命力。舞者只有在气息、意念的引导下完成的舞蹈才能活起来,才能达到“心神并练”,也能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思想情感。
在训练中,当学生明确了“气息”的要求,就会有利于他们改变为动作而动作、为模仿而模仿的被动现象。正确的“气息”能使动作充满活力并圆润流畅,同时“气息”的大小也会使人体外在形态产生变化,从而使动作更具有生命力,来增添舞蹈的魅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舞蹈老师。
古典舞传统中的八个手位有哪些
传统的八大手位:
八个手位即:单山膀、双山膀、顺风旗、托按掌、双托掌、山膀按掌、冲掌、双提襟
手臂的基本姿态,是手臂的完整的姿态,也是做各种动作的舞姿时不能离开的基本手臂姿态。它是在单手基本位置上由双手配合而成,包括完整的身体方向,头、眼和动作的韵律。
(1)单山膀:
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2点,头转向8点。
(2)双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2点上方。
(3)顺风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4)双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8点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2点,眼亮相于8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
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
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8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
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臂下垂,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时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垂,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时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拧,手腕略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甩头向八位亮相。
拓展资料:
古典舞历史起源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舞蹈的同义词。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
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是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李正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的革新、创造和实践。
中国古典舞身韵中间手位解析
1、单山膀:
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2点,头转向8点。
2、双手膀:
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1点,目视8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2点上方。
3、顺风旗:
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4、双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8点下方。
5、托按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2点,眼亮相于8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
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
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双手经体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
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8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具体有哪些
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具体有八个。这八个基本手位是:开掌式、握拳式、扭曲手式、摊开手式、搂抱手式、拍手式、桥手式和梅瓶手式。其中,“开掌式”表示两手张开成大拇指和食指成“O”形;“握拳式”表示两手握成拳头;“扭曲手式”表示两手手腕向内扭曲成“S”形;“摊开手式”表示两手展开成平面;“搂抱手式”表示左手从底下抱住右手;“拍手式”表示两手相拍成响;“桥手式”表示两手手指交叉成桥形;“梅瓶手式”表示两手手掌用力相压成梅瓶形。这八个基本手位是古典舞中最基础和重要的手位,是一般动作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
汉唐古典舞基本手位
以下是汉唐古典舞基本手位包括:
山膀:手以“掌形”,手臂内旋成长弧形,平抬于身旁,高度与肩平,沉肩、松肘、推手。
按掌:手以“掌形”,小臂屈回成圆弧形,按在身前,位置约在胃的高度,距离身体约6-7寸为准,沉肩圆肘。
托掌:手以“掌形”,手臂外形是长弧形,手臂托于头的前上方,由兰花手翘推撑住,手心向斜上方;沉肩,肘打开向旁。
提襟:手以“拳形”,手臂外形是长弧形,至于身侧,虎口与髋部相对,保持约一尺间距平行。
以上就是汉唐古典舞基本手位,每个动作的要求都非常细致,需要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