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希尔斯堡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希尔斯堡》朗诵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希尔斯堡惨案的事件经过

1989年英格兰足总杯半决赛,利物浦和诺丁汉森林队被抽到一起,赛址在中立第三方谢菲尔德市希尔斯堡球场——与去年一模一样。

希尔斯堡,《希尔斯堡》朗诵词

经历了1980年代发生的大小球场惨案,和1988年同样是利物浦与森林队的英格兰足总杯半决赛,发生的拥挤事件后,南约克郡警方依旧没能重视球迷的安全问题。无论之后有什么**,警方要确保场内外球迷的人身安全,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保安大纲》没有列明警方具体该怎么负责,只提到遇到炸弹预警和火警时应怎样疏散人群:高级警员以带密码的暗语通过广播督导疏散。至于入场球迷过多,看台过于拥堵,或者看台上有突发事件时该怎么处理,大纲并没有交代。

根据《保安大纲》,当地的绝大部分酒吧都将配合警方,同意自午饭起直到黄昏关门歇业。即使一小撮坚持营业的,也必须确保不得让球迷入内买醉。很明显,警方从头至尾将酒精作为保安的头号威胁,没有对场外人群聚集和转门处的拥堵给予足够的警惕,没有延迟开球,打开出口,禁止中央看台继续上人,以及关闭隧道等等的应急计划。这道指令根据过去的经验签发,其用心是好的,但太过乐观。警方没有借鉴前两年的做法,只注重监控球迷的行为,却没有重视他们的福祉。

南约克郡警方新任局长杜肯菲尔德认为自己继承了一个久经考验的班子,又有行之有效的一套大纲可以照搬,没有理由再做它想,实际上他也没有经验去想别的。上任之后,杜肯菲尔德迟迟没有去希尔斯堡实地踩点,即使后来在谢周三迎战米尔沃尔时前往视察,也只是将细节工作交给下属,自己走马观花,和当地名流寒暄应酬。他还错误地认为球迷的安全是俱乐部的责任。利物浦球迷踏进南约克郡的那一刻起,就在警察的跟踪、指导、随机抽查和搜身等一系列监控下前往球场。大小巴士和私家车不时被警察截停,警方要看看你有无喝得烂醉,然后才决定你是不是适合入场看球。被查过的车辆会带着“已验”的标签继续前进,但大部分车辆因为检查耽误了时间。当球迷迈向球场,他们的行动自由也因为途中的街道关门肃静而受到限制。

希尔斯堡距离谢菲尔德市区只有两里路,周边是居民区,交通不畅。球场建于90年前,南看台是贵宾区,下面是球员更衣室,双方球员都从南看台的下面登场。东看台是1986年翻修的,有20000多个座位,上面有顶篷;北看台坐落在民房之上,可容纳近万人,急救室和警察工作站在这个看台下面;西看台坐落在列平巷的民宅之上,当时是应1966年世界杯增设的,可容纳10000多人。

列平巷这一侧有6座**的铁门,走进左边的3座门,后面是一块露天的空地,通向16座转门,而其余的3座铁门通向7个转门。这23座转门主要输送西看台和北看台的观众,两大看台的总容量达到了25000人,其余看台的3万多观众通过60道转门入场。这意味着在列平巷这一侧的狭小区域里,要应付25000多人排队等候,是典型的瓶颈地带,可以想象这些人鼓噪起来会是怎样的混乱。利物浦球迷被安排在此处进入球场。

希尔斯堡,《希尔斯堡》朗诵词

正午前转门开放,第一批利物浦拥趸兴高采烈地进了球场,但是人流量稀薄,因为票面上印刷了要求球迷2:45到场。中午两点之后,球迷人数开始激增,警方在入口处的检查使得通过转门的速度大幅放缓。两点半,距离开球还有半小时,场外依然有5000观众想要入场。

瓶颈区里的球迷越挤越多,前方和左右都是墙和铁丝网,只有后面才有透气的空隙,而新到的球迷把这点地方也给堵上了。由于对讲机失灵,球场内的警员不清楚场外的情形。广播呼吁场外的球迷不要再往里挤,人声鼎沸,广播的声音根本听不清,警方对局面失去了控制。比赛开始前10分钟,两队球员开始入场,场外的球迷可以听到场内发出的欢呼声,但他们却依然被困在球场外。在球迷还在不断往里涌的同时,比赛并没有因为他们而推迟。5000人试图通过十字转门,他们在转门外的挤压引起了警方的担忧。负责维持西看台外现场秩序的警官马歇尔请求指挥中心允许打开C大门(本来是用作出口的大门,没有转门),放球迷进场。当时有人清晰地听到他对讲机里传来的声音:“请打开C门!

指挥中心就在球场西南角,在列平巷看台的上方,可以俯视球场。杜肯菲尔德和穆雷2点30就已通过监视器看到了转门前拥挤的情景,但他们决定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推迟比赛。2点47分,马歇尔的请求到达了指挥中心。杜肯菲尔德的直觉是拒绝这一请求,他担心球迷进场后随身携带的酒瓶和其它硬物会造成场内的流氓行为,反而对拥挤踩踏可能造成的命案不那么紧张。他看了看监视器,发现C大门“突然打开”了,原来是警员将一名无票球迷赶了出来,但20名球迷很快冲了进去。一位警官隔着栅栏拼命推着外面的球迷,不让他们通过大门。这时,杜肯菲尔德对马歇尔的请求有了判断:“打开大门,否则会有人重伤或身亡。”作为毫无足球赛事安保经验的总指挥官,他只是凭借和马歇尔的多年交往和信任做出了这个决定。当副手穆雷接通所有警官的对讲机,他问了一句,“杜肯菲尔德先生,你确定要打开大门?”杜肯菲尔德停顿了一会,似乎过了很久,“外面可能发生死亡或严重的受伤事件,我别无选择只能开门。”他看了看穆雷,说,“打开大门。”

于是,这扇地狱之门被打开了。

众多球迷一拥而上,闯了进来,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通往站台的地下通道。那个年代,英格兰球场足球流氓肆虐,警察为了更好地维护现场秩序,将希尔斯堡西看台站看台用铁丝网分隔成好几个区域。其中位于地下通道出口处的是3号和4号小区(正好在利物浦球门后方)。希尔斯堡球场已过期10年的安全执照显示,这两个小区可容纳2200人,而它的实际最大容量不足1700人。警方或安保人员原本应该站在通道入口处,引导人们向两侧的站看台分流,但他们却没有这么做。这造成了中间3号和4号小区的极度拥挤,而两侧的看台却是十室九空。

希尔斯堡,《希尔斯堡》朗诵词

2000多人涌了进来,站看台的人数达到了可容纳人数的两倍。最初,还有可以走到看台前方的空间,但很快人们就无法移动胳膊了,何况身体。有人在尖叫,其他人则一片沉默、毫无意识。没人能够移动,哪怕一英寸。

比赛已经开始,利物浦队一次射门击中对方门柱,引起现场一阵骚动。尚在地下通道内的球迷闻声后更加着急,拼命向前挤,希望尽快入场。而这时3号和4号小区内早就人满为患,最前方的大批球迷被死死挤到铁丝网上。更遗憾的是,后方在不断挤进场的球迷根本不知道站台最前方发生了什么,只顾着一个劲儿地往里冲。有些人的脸甚至被挤变形了。人们开始沉默,失去意识,无法呼吸,有人清晰地听到胸骨断裂的声音。

有人发现身边的人死了,眼珠凸起,舌头外吐。不少人冲着铁丝网前值勤的警察大喊,让他们把门打开。但警察们似乎钉在原地、不为所动。如果这时在场值勤的警察能尽快打开铁丝网上的小门,放球迷进入场地,还能挽救不少生命。但他们却无动于衷,因为他们赛前从杜肯菲尔德处接到的命令是:未经允许,绝不能开门放出任何一人。

人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求生。在靠后位置的一些球迷被上层看台的球迷拉上去得以逃生,两侧的球迷则翻越了侧边铁丝网,爬到了一半空着的两侧看台上,站台前方的球迷开始翻越铁丝网逃生。这时候,铁丝网中的一个小门被冲开了,一些球迷通过这个通道得以逃离,其他人继续翻越铁丝网。最后,铁丝网在人们的重压下终于倒塌了。后面的人也顾不上踩着死人还是活人,纷纷冲进了球场。直到3点6分,当警官们陆续赶到铁丝网前,他们才发现了真实情况,急忙通知裁判中止比赛,开始救人。与此同时,一些警官还在坚定不移地执行着保卫球场另外三个角落的任务,阻止利物浦球迷接近诺丁汉森林球迷。森林球迷最初以为只是利物浦球迷闯入了场内,在获知可能发生了死伤惨剧后,一些球迷尝试冲破警方的人墙,把受伤的球迷抬到救护车上去,却被驱赶回来。3点15分,当足总官员格雷厄姆·凯利和格伦·基顿以及谢周三俱乐部秘书麦克雷尔来到指挥中心时,杜肯菲尔德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利物浦球迷身上,他声称是球迷冲开了大门。几分钟后,凯利又将这一谎言转述给了全世界媒体:令人震惊的灾难发生了,利物浦球迷要为此负全责。

杜肯菲尔德一直遮遮掩掩,缺乏果断的决策,现场救援工作相当混乱。没有受伤的球迷开始帮助救死扶伤,有些人在尝试人工呼吸,有些人把广告牌改装成临时担架。

3点17分,第一批死伤者被送到附近佩尼斯顿路上的体育馆。令人费解的是,死伤者没有通过救护车被尽快送往医院救治,而是转运到一个没有医疗功能的体育馆,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后来有44辆救护车陆续抵达球场外,但警察只放行了一辆。由于死伤者太多,这唯一一辆“救命车”只能不停地折返将死伤者运出球场。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一名伤者被抬上救护车时,被诊断已经断气了,又一名垂死伤者被运了上来,第三名伤者已经无法上车了。因为时间不允许再等下去,这辆载着一名死者的“救命车”就这样疾驰而去。最后96名死者中,只有14人被送往医院,其中12人到医院时已经死亡。

从3点6分到3点45分,利物浦主帅达格利什通过球场广播高呼,要球迷保持镇静。4点,南约克郡总警司阿迪斯抵达球场,与警方高层会晤。5点,验尸官波佩通知阿迪斯,所有尸体必须留在原地,等待拍照和确认身份。6点45分,验尸官到达,确定验尸步骤。9点30分,在做好各项准备后,漫长而又苦痛的辨明身份过程开始了……94名球迷在当天失去了生命,766人受伤。4天后,死亡人数增加到了95人,14岁的李·尼科尔在医院去世。1993年3月,昏迷近4年的托尼·布兰德也离开了人世。96名遇难者中有年届70的老人,还有一个刚满10岁的儿童。

《希尔斯堡》朗诵词

希尔斯堡

杰:每当我经过安菲尔德球场的希尔斯堡纪念碑时,我都会想起我的哥哥,保罗。1989年,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只有十岁。

保:那一年我十岁,和表弟杰拉德都崇拜着利物浦。我们是如此的相像,同样生活在利物浦、同样热爱着足球,同样会骄傲的穿着利物浦球衣没日没夜地踢来踢去。利物浦和足球对于我们俩来说,就是整个世界。

杰:那是那年四月的一个上午,我和往常一样在街角等着保罗一起踢球。过了一会儿,只见他兴致勃勃地跑了过来。

保:嗨,我说老弟,今天不能去踢球了。妈妈弄到了一张在谢菲尔德比赛的门票,这么重要的比赛我一定不能错过……

杰:我当时如果知道那个时候会有那样的事情发生,我是不会让我的哥哥去的。

保:不用担心我跑那么远的路,真正的球迷都会像兄弟那样结伴去球场为球队加油,不是吗?

杰:不,哥哥,你听我说那里有危险你不能去,那里有危险的,你不能去!

保:好了我走了,等着在电视里听着我们的歌声吧!

杰:1989年4月15日,这一天,我的哥哥保罗同两万五千名利物浦球迷一起随钟爱的球队远赴谢菲尔德。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等待着他们的,将会是一场浩劫。

保:比赛的球场叫做希尔斯堡,当我走到球场边,抬头打量着眼前这座巨大的建筑物的时候,发现,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球场啊?看台上到处都是铁丝网,仿佛像战场一样。好不容易,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坐在莱庭巷看台。而这里也是希尔斯堡球场唯一的一个入口所在的看台。

杰:可容纳五万四千人的希尔斯堡球场内座无虚席。就连球门后面的莱庭巷站席上也是挤满了观众。比赛开始后,场外却涌来了四千余名的迟到者。他们心急如焚地向球场入口的大铁门挤去。三点零六分,大铁门被打开,数千球迷如洪水决堤般冲向了球门后边的站席看台。台上正在欣赏比赛的观众毫无准备,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他们就被不由自主地推向球场旁边的铁丝网。人群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倒下。

保:在前排的球迷不堪拥挤,他们开始爬向前方的围栏,试图离开。但高大的铁丝网使这一切都变成了徒劳。很多人的脸被挤压得变了形状,我听见有孩子哭喊着:“妈妈,妈妈,快来救我!”妈妈用身体护着孩子却被人群挤得口喷鲜血。坐在后面的人一直推动着向前,前排的人被挤压得惨不忍睹,它们一个接一个的摔倒,而后面的人,就被迫从倒地者的身上踩过。人们想离开!但警察却将莱庭巷唯一的出口大门重重地关上。随后,我听到一声巨响……

杰:真正的风暴伴随着黑暗降临了,我在电视中眼睁睁地看着在一片混乱中莱庭巷看台轰然坍塌。那一瞬间我感觉世界末日已经到了。我难以置信地看着那些画面,听着那些残酷的细节颤抖着。我无法接受希尔斯堡那样彻底的恐怖,没有人能够理解这样的血腥。

那个晚上,我家的气氛如此凝重,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焦虑:我的哥哥到底能不能躲过这场浩劫?我把自己重重的扔在床上,可是,希尔斯堡的一幕幕还是浮现在我的眼前。

保:弟弟,我走了。记住,要好好踢球!

甲:连同小保罗在内的一共九十六名利物浦球迷。在希尔斯堡离开了人世。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希尔斯堡惨案!

乙:英格兰的足球赛场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那可恶的铁丝网。利物浦俱乐部自那以后永远与这96名球迷相守相望。现在的这首歌叫作《你永远不会独行》,每一次人们都会将它轻声唱起,让天堂的灵魂不再神伤。

甲:今后,每年的4月15日,所有的人都会站在看台上守望。19年来走过的惆怅,伴随着无数晶莹的泪光。

乙:我看见了,满地散布着围巾和眼前成千上万的鲜花一起蓬勃怒放。

甲:我听见了钟声和友爱的歌声,那歌声在希尔斯堡昏暗的上空,久久回荡。

乙:伤痛,掠不走我们纯真的梦想。残酷的现实使热爱足球的人们,更加坚强。

甲:有人问,足球真的高于生死吗?其实,足球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背后传承的,是充满了爱的人性的光芒!

乙:生命如此脆弱,但勇敢的人们会用爱筑成坚毅的城墙。

甲:历史不曾遗忘,它给予活着的人一幅幅爱的影像。

乙:足球,也是生活。生活,也是足球。

甲:以96位鲜活的生命起誓,从此我们有了奔跑的力量,气贯长虹、勇不可当。

乙:从此我们为让世界更加鲜活而努力,昂首向前,劈波斩浪。

甲:所以,我们不再彷徨,不再失落,不再忧伤。

乙:与我们一路前行,一路追求,一路向往!

甲:是足球。

乙:是足球。

甲:让我们。

乙:让我们。

合:紧密相连。

参考资料:百度

谁能帮我找朗诵《希尔斯堡》的原文啊

希尔斯堡的记忆

希尔斯堡之忆·献给希尔斯堡

——节选自《杰拉德:我的自传》

每次我驰进安菲尔德,都会以极慢的速度经过香克利门。我的眼睛常常落在希尔斯堡纪念碑上。我看到利物浦球迷们为在1989年那场足总杯半决赛后永远不再回来的96人献上的礼物;我看到球迷们为了表达对那些亲人长眠于地下,泪痕未干的家庭敬上的花圈和围巾;我看到那为了提醒世人,逝去的96位手足将永远不会被遗忘而燃烧的熊熊火焰。

我的车一寸寸地挪过纪念碑,我扫过那一个个在莱平巷看台殒落,再也不会回来的名字。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名字上。乔恩-保罗·吉尔胡利,10岁,他是没有从谢菲尔德回来的人中最年幼的。一位球迷,为了支持他所钟爱的球队而走向死亡;一个男孩,在生命之花刚开始绽放的时候就骤然离去;在一个不适合人类死亡的站点被死亡碾过。我认识乔恩-保罗,他是我的表兄。一个颤栗闪过我的脊梁,我划了个十字,继续前行。

停了车,走进安菲尔德,我仍然在想着乔恩-保罗,他的父母,以及,我是多么的幸运。希尔斯堡把乔恩-保罗带走的时候,我将近9岁。我们只相差1岁多点,但被对足球相同的热爱所联系。乔恩-保罗崇拜着利物浦,和我一样每次穿起红衫的时候都充溢着热情。我们如此相像:同样的墨西塞德人,同样的爱好。我的家在利物浦郊区的希尔顿,乔恩-保罗也加入了那里的街道足球队,骄傲地穿着他的利物浦球衫,在屋子周围踢来跑去。俱乐部,对于乔恩-保罗来说,就是整个世界。

和所有墨西塞德郡的人们一样,1989年4月15日,那个星期六,永远是我脑海中抹不去的伤痕。在我成长起来的家里,利物浦俱乐部就是一种宗教,所以当我们听说球赛发生了状况的时候,都聚到电视机前看新闻。我,我的父亲,母亲,还有哥哥,都坐在那儿,不敢置信地瞪着那些画面。我们听着那残酷的细节,颤抖着。我无法接受希尔斯堡那样彻底的恐怖。没有人可以理解那种血腥。为什么?怎么会?谁?如此多的问题。那个晚上,我家的气氛如此凝重,实在是糟透了。我们每个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焦虑:“我想知道有没有我们认识的人去看了比赛。上帝啊,希望没有。”最终,我去睡了。爬上楼梯,把自己重重地扔在床上,希望睡眠可以驱走那些想法。可是不可能,希尔斯堡的景象让我无比清醒。直到天快亮时,我才迷迷糊糊地睡去,但并不塌实。

次日早晨八点半,门被敲响,我跑下楼开门,托尼爷爷站在那里。他走进了客厅,一言不发,家里的其他成员都开始走动,很快,我们聚在客厅等着托尼爷爷开口,我们知道,肯定出了什么事:爷爷可不是那种星期六早上八点半会出门的人,何况他住在一条街外。“我们的家庭没有逃过希尔斯堡的灾难。”我们想着。爷爷的脸色告诉我们,有可怕的事发生了。

“我得到了消息,”他说,“乔恩-保罗去了。”

泪水,愤怒和迷惑撕裂着我们的心。我们还不知道乔恩-保罗去看了比赛。他一直都去安菲尔德,但是一场足总杯半决赛实在是一份特殊的待遇。爷爷解释说,乔恩-保罗的母亲,杰奇,不知怎么着弄到了一张票,她知道让乔恩-保罗看到这么一场重要的比赛意味着什么。他那么想去,家人的一个朋友就带着雀跃不已的他去了只有70里外的谢菲尔德,但他再也没有回来,再也没有从比赛中回来。那些话会永远萦绕在我心头。

那凄凉的善后工作使得乔恩-保罗的葬礼在希尔斯堡事件后好一阵才举行。我因为要上学,没有去。那确实是我给出的理由,但事实上,我敢肯定父亲也不会想让我去参加的。我的父母想保护我,我当时还只是个孩子,挣扎着试图去理解:我的表兄死于支持我们共同崇拜的球队。

那时我刚开始参加利物浦青训营,希尔斯堡之后,训练取消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重新开始的时候,我可以从教练们震惊的表情看出,这是一场影响到整个俱乐部,乃至整个城市的灾难。希尔斯堡是我家几个月后还在继续的话题,甚至,17年了,我们还常常触及这个痛楚的伤口。

关于希尔斯堡和《希尔斯堡》朗诵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专题推荐:

欧锦赛2024动态

2024年欧洲杯资讯

巴西甲级联赛积分榜

巴西甲级联赛资讯

巴西足球甲级联赛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