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古文 何博士备论里的六国论
[译文]
秦国构成能够据此统一天下的形态,之后天下于是也达到一定可以统一,六国具有可以抗拒秦国的力量,而秦国达到不可被抗拒的原因,难道是秦国善于消灭六国吗?造成这种祸患的原因在于六国的君王,自己选择与可以亲近的去交战,而忘记了他的仇敌的缘故。秦国仅仅是众多国家中的一个而己,而(潼关,函谷关)以东的国家有六个。总计秦国的土地面积,仅占六国的五分之一;比较秦国的兵力,相当于六国的十分之一。以五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兵力,却经常用其善长的豪雄勇武来决定天下的命运的原因,在于它占据有利的地形,向下控制了天下的咽喉要塞,于是践踏天下的胸背在他的腿脚下而形成的结果。如果能够让六国的君主知道国家实际上的祸患在于秦国,互相之间开诚布公地结交,同心合力来**秦国,那么就算秦国的确长于攻击战斗,又怎么能用鞭子抽打六国,迫使它们共同俯首向西方臣服秦国的统治呢?又怎么能一个一个被消灭了呢?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考虑到这一点,平常很早上朝,很晚退朝,勤于政事的时候,都是他们谋划自己人之间如何互相倾轧。这是秦国所以能够在他们的弊端中渔利而最终他们被秦国所征服啊。
[译文]
分析六国的形势,没有比实行合众弱而攻一强的合纵政策更有利的,没有比实行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的连衡政策更加有害的。纵向联合就会安全,实行连衡政策就危险,这是必然的形势。当初从苏秦推行合纵政策,秦国人十五年不敢图谋出兵函谷关。之后从张仪开始推行连衡政策,于是崤山以东的诸侯一年就遭到秦国攻伐,每日里割地给秦国以求得秦国的欢心,最后直到土地被占尽国家沦为废墓,六国固然曾经收获合纵的利益,可是最终失败于实行连衡政策的祸害,它的灾祸在于与可以亲近的国家去做战,而忽略了真正的敌人的缘故啊。这里所说的与可亲近的国家做战,忽略真正的敌人,秦国人只要刚一蚕一样侵食六国的时候就共同铲除它,那么函谷关以东的国家都可以保全了,分析当时的情势适宜联合以谋划抗击秦国。可是,齐国,楚国,自己仗着它的国力强大,有吞并燕国,赵国,韩国,魏国的想法而把秦国的危险放在次要的地位。燕,赵,韩,魏等国知道自己的国弱,担心齐国,楚国侵占的图谋,又惧怕秦国的强大的军事威胁。这是推行连衡政策的人能够得逞的原因,合纵的联盟约定就这样分散失败了,秦国以武力威胁,吓得几个小国各各胆战心惊,争着同秦国讲和,都怕自己落在后面。都不知道齐国,楚国虽然强大,但不足以使得秦国畏惧,秦国非常忌惮的,只在于韩国和魏国.因为韩国和魏国,是六国在西面的屏障,它的位置和国势能限制住秦国向东方进攻,秦国如果越过它向东进攻,韩魏两国可以断其后路,这是秦国最忌惮的。假如能够使齐,楚,燕,赵洞察国家实际上的灾难在于秦国,而知道韩国,魏国是我们的屏障,委托以国事的重任并亲近他们,坚守合纵的约定,团结全部力量志向统一,共同警惕如狼似虎的秦国。使得秦国一出兵六国,六国的军队就共同而联合抗击它,那么秦国军队就不敢轻易越过函谷关,崤山以东就安全了。
[译文]
有人说,韩,魏两国,与秦国接壤。秦国军队攻击韩、魏两国,仅在百里范围内做战;而攻击其它四国,要在上千里的范围之外做战。韩国魏国遭到秦国军队的攻击,近到一天之内的时间,如果等待其它国家的救援,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秦国攻击韩、魏两国后回师休整,而其它四个国家的援兵还没有来得及知道。现今白白地拿着一张空洞的契约驱使韩国、魏国,哪么秦国军队一定会迅疾地进攻而力图消灭它。这样秦韩魏三国很快就有战争的灾害,而齐,楚,燕,赵各国反而却有了唇亡齿寒的顾虑,不是最好的策略啊。奇怪啊!齐、楚、燕、赵各国的军民,准备粮食武器以准备抵御秦国进攻已经很多年了,可是最终一天也不能消除秦国攻击的危险。这四个国家如果能每年换各个国家的一只军队,命令一名将军率领,与韩、魏两国军队共同守备,以补充两国的军力,那么六国的军队每天镇守在韩、魏的边境上,时刻准备迎击出函谷关的秦国军队的进攻。秦军就算再勇猛,就算天天羞辱而挑斗它,也不会轻易出兵,招致腹背受敌的局面。苏秦,张仪,虽说都是学会了揣摩诡辨的技巧,人们都鄙视他们,可是他们的谋略都足以给诸侯造成利害的变化而使它们成功或失败。可是苏秦最终不能得到六国的信任,而张仪的才华终于在秦国得到了施展。这是六国被秦国兼并的原因。
[译文]
唉!以往函谷关以东分裂成为六个国家,难道是老天最终相中眷顾秦国吗?假如函谷关以东的国土联合起来,同秦国军队在韩、魏的边境决战,那么胜败的结果就不可知了。如果齐国能用它的资源迅速吞并了燕国和赵国,楚国能用它的资源迅速吞并了韩国和魏国,那么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因为分裂成六个国家,这是秦国能得在其各国内行使离间计分裂了他们的联盟,最终一个一个的铲除消灭了它们。可悲啊!
六国论原文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的主旨是什么
《六国论》的写作目的是通过批判六国赂秦之失策,警告北宋统治者,必须结束对辽和西夏纳款输银的苟全屈辱方针,用战争来保卫国家的完整、独立,以免重蹈六国败亡的覆辙。作者以论古为手段,以砭今为目的。“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败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作者托古讽今的良苦用心在文章最后和盘端出。
文章分享到这里,希望我们关于六国论和六国论原文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探索我们的网站或者与我们交流,我们将尽力为您提供满意的答案。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