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世界杯软文,怎样写出优质的软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怎样写出优质的软文
一、寻找软文的新闻由头
所谓新闻由头,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一个事实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指新闻被编辑采用和发布的原因。如果想将软文写得像新闻,首先就要为你写的内容找到新闻由头。比如,你所宣传的产品、服务、公司有特别重大的事件或突破性进展,这就构成了媒体报道你的原因,你也就有了新闻由头。
二、写具有时效性的软文
新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时效性,要想将软文写得像新闻,就要赋予软文时效性。一个软文具有时效性,不仅会像新闻,而且还会对编辑产生一种不用或晚用就过时了的压力,增加编辑采用的概率。然而一般的产品宣传都是关于产品功能和利益的平淡介绍,怎样才能将其具有时效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软文事件化,设置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或故事,通过人物描写、事件描述或事件的评述赋予软文时效性。在其中,将你所要宣传的内容结合进去,就可以到达想要的传播效果。
三、为软文添加新闻要素
你可以通过编写事件或编写故事,让软文更像新闻。比如你可以编写一则浪漫的爱情故事或一个美容事件,让里面的主人公和化妆品发生联系。编写事件或故事,要运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新闻六大要素,使软文更加像新闻。你还要让故事或事件吸引人,可以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事件的新奇性和曲折性,平铺直叙的故事是没有人愿意看的;二是故事要感染人,要有适当的情感描述。在这里要注意,尽管你的故事是编的,但一定要合理而善意,不要胡说八道,更不能说一些昧良心的话。
四、注重软文的文章架构
运用新闻的结构来写软文是又一种方法。在格式上可以按照新闻一般的结构来写,即按照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来写。这样的写法不仅新闻编辑愿意接受,而且也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果你的写作技巧不是很高,一般要采取倒金字塔的形式来写,即把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放在标题和导语上写,其他部分放在主体和背景、结语中,这样写的好处是,不少人都有只看标题和导语再决定是否往下读的习惯,你可以首先保证将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给读者。
五、商业内容植入要巧妙
除了为获取链接而写的软文,大部分软文都要做商业宣传,那么如何将商业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软文中,不露声色地进行宣传呢?这里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中,只出现品牌或最重要的宣传语,切忌大肆将产品功能、特性罗列其中。而在标题或导语中应该设置一定的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二是要将最重要的关键词放置标题或导语中,因为你所写的软文还希望被搜索引擎收录并被读者搜索到的,而搜索引擎收录就是文章标题和导语这一部分文字,把关键词放在这里,读者一旦搜索就会找到它。
三是将产品带个客户的利益简明扼要地写在主题和结语中,这一部分也很重要。
四是将产品功效性能等次要的宣传内容放在背景材料里面,所谓新闻的背景资料就是和正文相关、辅助阅读的,但即使是在这里你也不要用广告的口吻写,编辑和读者一看就会烦的。你要用写科普文章的口吻客观而适当地介绍产品特别之处,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辑会将这一段给你保留下来的。
世界杯的主要狗庄
世界杯燃情进行时,防水墙为你解读狂欢背后的暗潮究竟为何物?
一、世界杯盛宴——“狗庄”的秘密
足球比赛中,总有非法赌场庄家组织利用足球主客双方上下半场的进球、角球及边球的数量、比赛的胜负来进行外围**,他们起了个专业的好听的名字叫“滚球”,亦或“走地”,这些庄家在赌圈儿被称之为“狗庄”,这种外围**行为尤以“世界杯”期间更甚,参与的赌徒众多,可称之每4年一次的赌圈狂欢。
01.狗庄营销,猝不及防
狗庄揽客,旁门左道;掩耳盗铃,尽人皆知。6月初,一篇营销软文爆红,文章开头讲述某高校保研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计算博彩网站赔率,依据算法挖掘规则漏洞,短期内参与**赢得380万RMB,被警方抓获。文章po出的警方审讯口供中,贴出两张打码处理的**证据图,第一张掩码后半部分网址,第二张掩码前半部分网址(见下图),“有心”的读者将两张图片组合,便得到完整的网址,营销第一步成功!
(由于图中完整链接依旧有效,为避免宣传嫌疑,图片已二次掩码)
文章详细给出了漏洞计算公式(不明,觉历),具体投注方法及盈利方案,包稳赚不赔,你心动了吗?趁此Bug,快去捡钱,财富自由,只差这一波儿收割了。
该文中图片来源为多个其他新闻剪切拼凑,加之发布平台为网易新闻可加成其描述可信度,不得不说,营销套路满分!赌者找到网址后,跳转到**网站注册入金,开启“发家致富之路”,结局毫无意外被“洗白”(输光光),绝不会告诉你,防水墙情报观测员注册入金的钱至今没能提现。
该篇10万+的营销文被爆光后,各路大V、自媒体对文章进行了深入剖析,衍生了新一轮**营销,所谓的大V、自媒体照抄原文,图片分析毫无掩码处理,**网站梅开二度,不由感叹,部分赌庄的宣传套路剑走偏锋。你,入套了吗?
02.狗代揽客,抽水分成
提到赌球,就不得不说代理,在赌圈儿被称为“狗代”。“狗代”们最大的目的是拉赌徒赌球,来赚取1.5%-10%不等左右的高额赌资佣金(又称“抽水”)。线下代理代投注模式是狗代聚集赌客们的一个途径,具体如何操作呢?
总“狗代”庄家拿到狗庄代理权限之后,依据地域(通常为省市)划分片区,招收各片区代理,股东们再寻找下一层“狗代”,最后形成如图的层级代理模式,整体结构形式和传销大同小异,呈金字塔型,每层都有作为佣金的抽水,直接与赌者接触的为最底层的小“狗代”。
03.全情投入,谁人参赌?
狗庄设宴,藏奸卖俏;盆满钵盈,主为何人?据防水墙感知,约有5K+私人非法赌足窝点,世界杯期间日均赌资过亿。
闻风而来,利令智昏;趋之若鹜,客自何方?据国外媒体不完全统计,全球直接或间接参与赌球的约有几千万人,其中1/3为中国人。防水墙情报侧感知分析,赌者人群男女比例约为3:1;90%的赌者年龄集中在18-40岁之间,其中中年人群占比36.7%,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人群占比分别为23.0%、5.3%、1.5%;赌者人群的职业Top5为网络**常客、海外用户、财务、互联网网贷、炒股用户,详情见下图。赌者的地域分布Top3主要为广东、山东、浙江。
二、世界杯盛宴——羊毛党的狂欢
世界杯期间,不管你看不看球,赌不赌球,也一定会被这场全球范围赛事带来的热情氛围,席卷其中。一系列的商家活动纷纷响应着这场盛夏狂欢,优惠活动百花齐放,除了商家目标客群的消费者获得优惠,不妨我们“老友”——“羊毛党”的身影活跃其中。莽军百万,旌旗千里,为图利、探囊取。一场熟悉又经典战争,拉开序幕。
01.排兵布阵,十面埋伏
羊毛党从来不是单兵作战,也从无一家独大的垄断现象,从情报斩获发帖至线报发布平台,到活动相关软件制作、活动所需帐号购买、活动薅羊毛、获利分赃整个过程,早已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往往活动刚上线,羊毛党立马就可以得到相关线索情报,上中下游快速进行资源整合,唯利是图。
何为软新闻
1、新闻有两种形式:硬新闻和软新闻。硬新闻通常指那些严肃的、事件性的、有时间性的题材重大的新闻故事。这些新闻故事可能报道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演讲、劳工**或政治战役。硬新闻也称现场新闻或称直接新闻。同样,由于它报道即时发生的事件,它也被称为“易碎新闻”。
软新闻通常指特写或人类共同兴趣的新闻报道。它们的主题可能有些不应时或不甚重大,但决不枯燥。软新闻主要为愉悦,通告消息并非绝顶重要。它从感情上吸引受众,不以理智上吸引读者为主。这些新闻故事使读者欢笑或悲泣,喜爱或憎恨,嫉妒或遗憾。这些故事用更多姿多彩的风格写就,更多地使用奇闻逸事,引语和描写。
2、硬新闻的概念适用于那些事件性新闻,比如市政厅会议、飞机失事以及调查性新闻故事的纵深报道。
那些强调娱乐甚于通报新闻的故事被称为软新闻。有时也用“特写”和“人类兴趣”这样的称谓来指“软新闻”。
3、硬新闻是重大新闻,软新闻是不平常的、奇特的、娱乐的新闻。在结构上这两种新闻区别是硬新闻使用倒金字塔结构或螺丝钉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在软新闻里,新闻故事最重要的部分不必出现在导语中。软新闻结构不使用倒金字塔或螺丝钉形式。它们几乎总是以间接或延缓的导语开头,以这种方式,读者的注意力被一种即将出现的许诺抓住,而不是由于一种重大性……与重要性相较,软新闻更倾向于不寻常和娱乐。
中国的说法大致有:
1、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受众阅读或视听这类新闻时,只能产生延缓报酬效应,所以称这类新闻为“硬新闻”。
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2、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还有这样一些分类法:分作硬新闻(意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意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意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
3、如同新闻有硬软之分,导语也可分为硬软两大类。硬导语适用于动态新闻,它一般概括介绍稿件最为重要的事实。硬导语必须精炼,因为松散臃肿的导语难以吸引读者。软导语用于特写类稿件,它通常使用别出心裁的描写、趣味隽永的小故事或者巧妙借用的成语之类引起注意。硬导语一般只含一句话,而软导语则可长达四、五段,在最后一段才点破同全篇的关系。
以上定义,或侧重于新闻事实的类型(题材)、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的时效、新闻的写作方式(包括体裁、语言运用、布局谋篇)、是否倒金字塔结构等方面进行阐释,当与具体实例对应时,就显得不恰当甚至十分不恰当。试举例分析,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
A、合众国际社是这样报道的: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像是公园的地方。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我坐在前座上,就在电话公司司机和专门负责总统德克萨斯之行的白宫代理新闻秘书马尔科姆基尔达夫之间。其他三名记者挤在后座上。
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第一声像是爆竹声。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下一辆是副总统林顿·约翰逊的专车,接下去是保卫副总统的特工人员的专车。我们就在这后面。我们的专车可能只停了几分钟,但却像过了半个世纪一样。我亲眼看见历史在爆炸,就连那些饱经风霜的观察家,也很难领悟出其中的全部道理。
我朝总统专车上望去,既没有看见总统,也没有看见陪同他的德克萨斯州州长约翰·康纳利。我发现一件粉红色的什么东西晃了一下,那一定是总统夫人杰奎琳。
我们车上所有的人都朝司机吼了起来,要他将车向总统专车和他的保镖车开近一些。但就在此时,我看见高大的防弹玻璃车在一辆摩托车的保护下,高鸣着喇叭飞速驶开。
我们对司机大喊:“快!快!”我们斜插过副总统和他的保镖车,奔上了公路,死死地盯住总统专车和后面特工人员的保镖车。
前面的车在拐弯处消失了。当我们绕过弯后,就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了——帕可兰医院,这座医院就在主要公路左侧,是一座灰色的高大的建筑物。我们向左边来了一个急转弯,一下子就冲进了医院。我跳下汽车,飞快地跑到防弹玻璃汽车前。
总统在后座上,脸朝下,肯尼迪夫人贴着总统的身子,用双手紧紧将他的头抱住,就像在对他切切私语。
……
B、路透社是这样报道的: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2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总统与夫人同乘一辆车中,刺客发三弹,命中总统头部。
总统被紧急送入医院,并经输血,但不久身死。官方消息说,总统下午1时逝世。
副总统约翰逊将继任总统。
国内有学者分析A报道,“肯尼迪遇刺是一个重大的动态事件。总统被刺的情况直到新闻第11段以后才出现,作者将这个重大事件以特写的形式处理(软新闻的一种),深入细致地描写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重在满足读者兴趣,同以单纯报道总统被刺的硬新闻不一样”——因而是软新闻。
有学者认为B条报道是硬新闻,因为其写法遵循了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方式。
割裂开来分析,认为前者属“软新闻”,后者为“硬新闻”,似乎无可非议,放在一起一比较,就可以发现,其实都是硬新闻——因为题材同一,报道的都是“肯尼迪遇刺”的重大事件,只是前者在报道中进行了软处理写成了现场特写而已。
即使是同一题材,由于反映事实切入的角度不同,就有了软硬之分。
再看:亚运会在北京开幕的报道——
A、消息:亚运会今日在中国北京隆重开幕……
B、通讯:亚运会从墙上走下来
本文通过阜外西口***报社警卫班战士每天更换亚运会倒计时牌这一行为的报道,反映全国民众关注亚运会主题,此条显然是软新闻——无论选材还是表述方式都是软的。
再看一组风马牛不相及的报道:
A、《新疆兵团园艺业异军突起》;
B、《探访中哈边境牧场阿吾斯奇》。
只看标题即可知前者是硬新闻,虽然报道的既非事件,更非重大事件,时效性也不强,然而,它仍然属于硬新闻,原因就在于它报道的内容非常单纯、严肃,写法生硬。至于《探访中哈边境牧场阿吾斯奇》,显然属于软新闻,原因在于其报道的内容是趣味性较浓的风情类社会新闻。
“硬新闻”、“软新闻”之我见
任何定义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无误,任何定义都不可能百分之百涵盖。如同生活本身气象万千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述清楚一样,对于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很难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自然可以理解。我认为对于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不必急于下定义,也不必忙着争论,从多个方面作一番考察,将有助于加深认识,这于新闻实践是十分有意义的。
——从传播功能方面看:无论“硬新闻”还是“软新闻”,都是“新闻”。新闻的功效在于传递信息实现告知目的——换句话说“新闻即信息”。对此,梁衡曾做过精辟的论述:
事物里有主有次,就和一个人一样,有头和四肢,更重要的还有形体之外的神韵,音容笑貌等。我们不妨把新闻分成三类。一类是主信息,即事件最主要的、基本的信号。第二类是次信息,是次一档或非本质的信息。第三类是外围信息,是事件本身影响造成的磁场或衍射效果,是对事件的一种间接反映。
春天到了,简单的报道方法,可以说“今日立春”,可说“气温多少”也可以说“花开了”。这都是春的信息。但还有比直接信息更软一点的,只靠感觉不可重现,甚至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即声息、气息。王安石写春:“春江水暖鸭先知”,杜甫写春:“泥融飞燕子,沙飞睡鸳鸯”。这是间接报道。
声息、气息也属信息,但已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将一般的信息比作当当的钟声,声息、气息就是绕梁的余音;将一般信息比作一座山,声息气息就是山背后农舍冒出的炊烟;将一般信息比作硝烟战火,声息、气息、就是逃难人惊慌的面孔。我们从余音、炊烟、逃难人的面孔上一样可以感知到(不是直接听到看到)钟声、农舍、战争的存在。这种靠捕捉间接材料、外围材料做文章的写法是曲写不是直写,难度更大一些。
——从新闻题材方面看: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来讲,“硬新闻”报道的多为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事实。“软新闻”则多报道知识性、趣味性强、人情味浓的社会新闻,诸如花边新闻、娱乐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从新闻体裁方面看:硬新闻多为消息(也有特写),软新闻则多为通讯(包括特写、速写、素描等)。
——从表现手法方面看: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直截了当,简明扼要。软新闻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发掘事实,捕捉新闻,反映生活;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注重细节描写,感**彩浓,感染力强。
——从新闻时效方面看:“硬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最新时间的,传播要迅速,即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抢采、抢写、抢传、抢发。“软新闻”报道的内容时间跨度大,是渐进的,报道速度也不那么讲究,早一天或晚一天似乎都无妨大局。
由此说开去,如果硬新闻传递的是社会的直接信息,那末,软新闻传递的就是社会的间接信息;如果硬新闻传递的是社会的核心信息,那末,软新闻传递的就是社会的外围或边缘信息;如果“硬新闻”由记者直接获得,那末,“软新闻”就是靠记者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分析、发掘、提炼才获得的;如果“硬新闻”是由记者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那末,“软新闻”是靠记者用机敏、善于思考的心感觉到的。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我们对什么是“硬新闻”、什么是“软新闻”的概念就比较清楚了,再来下定义,也许科学一些。笔者认为:硬新闻,一般指题材比较严肃、时效性较强的重要新闻(消息),或是比较具有影响的公众的事件的报道。软新闻,是指时效性要求不严而社会性强,人情味、趣味性较浓且笔调比较轻松的新闻。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硬新闻即动态新闻。除动态新闻以外的新闻都可以划入软新闻。中新社电讯的一些专栏报道诸如“羊城百态”、“申城风景线”、“岭南**”、“京华季风”、“天涯热风”、“新疆纪行”等等,都属于软新闻。
“硬新闻”、“软新闻”的一些写作技巧探讨
无论对于“硬新闻”还是“软新闻”的写作技巧,大家都多有论述,笔者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一言以蔽之:软硬兼施。
先从发现、捕捉新闻方面分析。这是检验记者政治觉悟、新闻敏感的重要依据,记者要努力加以培养。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无论“硬新闻”还是“软新闻”记者都要重视,哪项都不可偏废,尤其要重视硬新闻的捕捉。
时下,生活节奏快,人们都很忙,了解天下事,往往成为忙里偷闲的享受;阅读新闻往往只看标题,一目十行,知道大致信息即可,很少深究;有闲情逸致仔细品味软文的读者毕竟是少数。所以,记者要向民众提供大量的“即时新闻”或“硬新闻”;通讯社采发新闻硬软比例要适当。如果要设置比例,那么,“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比例应当为3:1或者4:1。如,每日外发中新社电讯,“软新闻”比例不能太高,因为海外媒体对其的采用率往往不高。
2、同一重大事件,既要注意多采写“硬新闻”,也不要忽略“软新闻”。如,最近新疆阜康发生矿难,程勇在采写了一系列消息后,又发出了《目击新疆阜康矿难现场》。再如,报道新疆巴楚——伽师发生的6.4级地震,记者采发了大量关于地震及灾情的“硬新闻”(消息、特写),同时也采发了大量软新闻(特写、通讯):《新疆地震灾区见闻之十一:危房余震工作五天播音员谈心悸感觉》、《新疆地震灾区见闻之十二:震灾未去雪灾又至》、《新疆灾区见闻之十三:暖流涌动血浓于水》、《新疆灾区见闻之十四:抗震救灾中恋人相逢》等。这样,增加了报道强势,有助于民众对事件获得全方位的了解。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把握好报道节奏,即把握好“软”、“硬”新闻推出的时序。比如,当一场严重灾难发生后,记者是先迅速将消息(硬新闻)发出去呢,还是不惜较长时间地仔细采访、精心结构文章写成特写类的软文再发出去?我以为选择当是前者。否则就会落后于他人而失去电讯的优势。
对此,笔者将作一假设来进一步阐明:
——假设现在是2002年6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报世界足球赛中国队和巴西队的比赛实况。大家在听一位领导作报告,又想知道比赛实况——怎么办?选派甲乙两位去看电视实况转播。待比赛结束后,再来向大家通报比赛实况。大约两个小时后,报告作完了,电视新闻的实况转播也结束了……
——问题由此提出:
大家最迫切、渴望知道他们报告什么?
甲乙将选择怎样的叙述方式来报告比赛实况?
无疑大家最迫切、渴望知道比赛结果。
——他们将选择怎样的叙述方式,可以作两种假设:
1、在比赛一结束,甲某就迫不及待地跑来告诉大家:中国队输了,2比0输给了巴西队。
2、乙某在电视机前沉思良久,精心构思一番,在甲某之后,操着沉稳的语气绘声绘色地向大家陈述比赛的实况。尽管他叙述得很精彩,除了少数球迷,多数听众都不感兴趣——为什么?此刻,因为大家最渴望知道的信息包含在他精彩叙述的诸多信息中——之前已经知道了。
——这种分析是符合公众信息接受心理的。公众接受、消化信息,需要时间;求新、求深是普遍心理,忽略了时间因素,此说将很难成立。
但是,过些时间,大家也许会对乙的内容感兴趣;时间多长,因人而异。因为经过对浅信息消化后,人们已不满足于“浅”字上,想知道更多更深的信息——这时,乙出现将是最佳时候。
因此,什么时间推出“硬新闻”,什么时间推出经过软处理后的“软新闻”,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否则,传播效果就会打折扣。
3、在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无法到现场获取直接信息,则设法获取外围或边缘信息。如,不久前,在德国举行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足球赛。上海分社的许晓青采写了《申城风景线:全新“职业”——世界杯保姆粉墨登场》,报道了世界杯赛期间,在上海,一些民众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观看世界杯赛的电视新闻,请保姆做家务的事实,可谓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并捕捉新闻。
再从写作技巧方面分析:
有些生活素材属于纯粹的“软新闻”,需要记者慧眼识真,善于发现才能捕捉到;有些新闻事实按“硬新闻”的方式表述,根本就发不了,只有进行软处理后才能升华为“新闻”,才能被总社刊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今年新疆的多个县甚至乡村都举行了阿肯弹唱会和那达慕大会。若直接报道这些“节会”,显然会因分量太轻不被总社刊发,当选取这些“节会”中精彩的内容或者片断,如:《七月伊犁阿肯弹唱醉倒游人》、《西域神韵:火焰山下,万人齐舞麦西来甫大联欢》、《在〈江格尔〉的故乡聆听江格尔齐演唱》,这些通讯报道了独特地域的独特民俗、风情和文化,其告知功能得以凸现,就被总社刊发了。这个经验有必要加以借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因其诸多“特殊”,决定了新闻源欠丰富,尤其外宣类的新闻源更匮乏。诸如“改革开放”、“生产经营”等“硬新闻”,难采、难写、难发。但是,从“软”出着眼,难度就相对减少了一些。如笔者写的《解读新疆兵团》系列10篇、《在托木尔峰下农家做客》、《踏访昆仑山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场》,都属于比较成功的范例。尤其《在托木尔峰下农家做客》通过边境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四团农家餐桌变化的报道,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对农场深化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关怀民生等方面也做了间接报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信息量大,主题集中;行文流畅,张阖自如。
有些“硬新闻”经过软化处理后,便因富于文采和情调而更引人入胜,易于阅读,能更好地实现传播功能。所以,在凡是可能的情况下,记者万不可偷懒,做好作一番由“硬”到“软”的处理。对此,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先软后硬。即写“硬新闻”,在文章的开头段,用比较轻松的笔调,描写一个场景、一个人物的对话、或是一个人的行为,再引出“严肃”的新闻事实。
例1、《新疆兵团领先现代化农业》:
中新社****三月二十八日电(记者杨东)气吸式播种机前行着,科技人员在后面检测。结果显示,每穴一粒棉种,精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空穴率不到百分之三。至此,团长宣布,今年的播种工作全面开始,全部采用气吸式播种机。这是记者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七团看到的场景。
——此属于由“一个场景”描写引入的。
例2、《新疆建设兵团“六二二一”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
中新社****三月十日电(记者杨东)打新年初三起,刘璋翰一家便忙活开来,把猪圈、羊圈的肥料运往地里,紧接着又开始检修农机具……
——此属于由“一个人的行为”描写引入的。
例3、《内地采棉大军进入新疆兵团在天山南北田野淘金》
中新网****八月八日电(记者杨东)随着一声“跟我来”,十几位提着行李的民工走进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屋内,双层铁架床,包括洗脸盆、灶具等都一应俱全——这便是他们未来两个月或者更长一些时日的新家。
——此属于由“一句对话”描写引入的。
2、先硬后软。即,在报道的第一段概括陈述事实,再在其后叙述、描写并用,告知详情。
例如:《****高温平30年纪录万人出行避暑》
中新社****八月一日电(记者杨东)七月二十九日以来,持续高温天气令****如处蒸笼。气象部门的实际监测结果显示,七月三十一日该市的最高气温为四十点六摄氏度,达到三十年最高。
三十一日这天,还在早晨,人们就感到格外热,天气出奇的晴,不见一丝微风。走在路上,只觉得汗水在悄悄地渗出,似有小虫在背上爬,坐进办公室,开了空调也不觉有效……
很多市民都到六十公里外的南山避暑。
3、硬软相间。即,在报道中,随事实陈述的需要语言或硬或软,描写与叙述交替运用,灵活自如。
例如:《新疆喀拉库勒创大面积皮棉单产全国之最》
这是一条广泛运用科学技术促进棉花增产的新闻,消息本身枯燥乏味,但是记者描写与叙述并驱,集场景、对话、人物描写于一体,文章中的事和人便有形可感、有物可托,逼真活现,如闻其声,如身临其境。
由此可见,“硬新闻”的软处理,就是,让新闻有现场感,有情趣,有感染力——记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可少,描景状物、布局谋篇、驾驭文字的功底不可薄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专题推荐: